为了冬季不挨饿,松鼠们蹦蹦跳跳的忙碌了一个秋天。榛子、松果,凡是林间树梢上找到的吃食,松鼠们一次吃不完,都要挖坑藏起来。藏好后,再接着去找食儿,很是讲究秋收冬藏。
但令松鼠比较烦恼的是,年前埋下的粮食,第二年寻寻觅觅再次得见的时候,却变成了小树苗。因为松鼠记性差,有点路痴,记不住存粮点,于是过冬粮一不留神长成了小树林——因为果实埋的深度适中、选择的土壤湿度恰当,经松鼠储藏过的果实存活率能达25-40%(而由于被鸟类和昆虫破坏,裸露松果的存活率往往低于5%)。
(松鼠:哎呀,吃的藏哪了呢?图源:pexels)
也许,正是因为记性不好,经常找不到藏食点儿,所以小松鼠总是忙忙碌碌觅食不停,即使挂一漏万,也总能最大概率避免挨饿不是?也正是“无心插柳”的松鼠,让林木的保有量和更替变得更加丰富和健康。
同样为生计奔波的,还有河狸。
展开剩余62%最近关于河狸的新闻,有点像一则童话故事,但它真实发生了:捷克政府原计划在布里迪保护区建造水坝以保护湿地,但由于申请过程过于繁琐迟迟未动工。令人万分没想到的是,人类的磨叽,让河狸决定“未批先建”:8只河狸工程师,自主选址完成了水坝建造,不仅为捷克政府省下一大笔钱(约合900万元人民币),且经人类鉴定,被认为“选址绝佳”且建造过程非常专业。
修建水坝,是河狸们的祖传手艺。当然它们可不是为了造福人类,更多的是要保障自己能“混口饭吃”。河狸视力不佳、四肢短宽,在岸上活动很笨拙,但这不妨碍它们一下水就脱胎换骨——既能在水中筑巢,又能靠一身好泳技觅食、逃生。唯有一点美中不足的是,河流随着季节荣枯,一旦进入枯水期,水位下降,河狸就会感觉失去了安全保障。于是,就像人类修建水坝调节水量一样,河狸们为了生存,自修了水坝建设技能,并世代相传。
(河狸:忙碌的水利工程师 图源:pexels)
虽是为了利己,但河狸水坝,从工程质量上来讲,绝对是动物界的翘楚。
水坝建成后,还会对周边的水文环境产生明显影响,成为很多鱼鸟虫的栖息地。更难能可贵的是,河狸们并不是水坝建成后就万事大吉,它们还会定期对建好的水坝进行维护,随时修补、加固,售后服务一流。
不要小瞧动物们的生存智慧。动物的日常行为,是一场与自然的对话,也给人类带来启示。物种和生态之间的潜在联系,也保护生物多样性,带来更多回馈。
文/Tammy
审/cherry
排版/angel
参考资料:
河狸:800万年“修成”的筑坝专家
随时随地绿会保护地
发布于:北京市
下一篇:没有了